传承原始制陶技艺 昌江投180万元打造制陶传习所
昌江成立首个黎锦专业合作社 苏晓杰 摄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昌江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日前,记者从昌江石碌镇政府获悉,为传承和发扬制陶技艺而兴建的保突制陶传习所已经竣工,日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保突制陶传习所位于石碌镇保突村委会内,是保突村民开展制陶作业的主要场所。保突制陶传习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当地村民发展传统制陶业提供良好的场所和平台,在传习传统制陶工艺、制陶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村农民创收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日前在保突制陶传习所看到,包括一间传习所、一间炼泥房、二间展厅在内的主体建筑均已完工,练泥机、气窑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木结构为主的传习所饰以甘工鸟、大力神等黎锦图案,充满了民族风情。
传习所内,几名制陶的妇女正在将一团团陶土制成各式各样的泥坯,既有陶罐、蒸锅、酒器等生活用具,也有花瓶等工艺摆件。“这些陶缸是五指山一家公司下的订单,一个售价5000元。”传习所负责人刘梅珍指着一排已经成型的陶缸告诉记者。
今年45岁的刘梅珍是保突村村民,从小跟随母亲学会了黎族传统制陶技术。“小的时候,家里人靠这门手艺吃饭,我也在一旁跟着学。”刘梅珍说,2010年,她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时,看到村里的老人还在制陶,但是销售情况不好,学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决定重拾手艺。“不能让技艺失传了。”
于是,刘梅珍去海口、澄迈等地拜师学艺,掌握了现代制陶技术。2013年,学艺归来的刘梅珍找到同村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老人的女儿王玉英,二人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如今,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7人之多。
合作社在传承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制作的陶器融入了黎族纹饰以及现代元素,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除制作部分生活、生产器具外,还制作艺术化的摆件,使之成为昌江的旅游商品之一。
合作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1月,昌江县政府投资180万元,在保突村建设制陶传习所,并交由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此外,还出资帮合作社购买了气窑、炼泥机、拉坯机等现代化制陶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
石碌镇党委书记陈国斌告诉记者,保突制陶传习所建成后将具备家族式制陶、陶器展销、制陶工艺传习等功能,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100多人,年人均增收8000元。“除传承技艺外,还将与旅游结合,引入陶器展览、制陶演示、制陶体验、民族歌舞表演等,将其打造成昌江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陈国斌说。
点击
考古科学家李超荣:
昌江旅游 应做足考古文章
本报石碌4月19日电(记者徐一豪 特约记者黄玉宁 通讯员李德乾)李超荣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副馆长。2005年,李超荣在一次考古学术研讨会上偶然与海南结缘,2006年开始,他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海南各市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组成考古队,在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的台地和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
截至目前,李超荣等考古专家一共在昌江发现5个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1个洞穴遗址,以及乌烈村、油岭等一批新时代遗址。李超荣说,目前在海南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全部在昌江,一半以上的旧石器遗址也在昌江。
李超荣建议,昌江可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密集的王下乡开发一条以“探秘古人类家园”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把皇帝洞、钱铁洞、燕窝岭等古人类遗址,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十里画廊等自然景观,以及洪水村茅草屋等黎族风情串连起来。在钱铁洞,可建设遗址博物馆,通过复原来展示目前发现的海南最早古人类家园。“这样,一条涵盖史前文化、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路线就形成了,其吸引力将无与伦比。”
小贴士
昌江考古
昌江地处海南岛西北偏西部,地形地貌复杂,丰富的地质形态蕴育了多样的文化类型。
王下乡钱铁洞遗址采集的旧石器证明在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昌江活动,钱铁洞也是目前海南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昌江广泛分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七叉镇白石遗址、叉河镇叉河口遗址、乌烈镇乌烈村遗址、昌化镇棋子湾遗址等,为研究海南西部地区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徐一豪 特约记者黄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