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旧县村赵鼎墓:真迹,还是衣冠冢?
昌化江北岸、昌江县旧县村附近的赵鼎衣冠冢。
2003年,荒草萋萋的赵鼎衣冠冢。
2005年,旧县村为赵鼎衣冠冢立碑。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谭敏
1145年,南宋“中兴名相”赵鼎被贬到琼州,1147年在海南绝食而亡,其身后的葬身之所一直是个谜,《宋史》没有言明,山西、浙江和广东多地的方志也说法各异,即使是在《大清一统志》里,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互相矛盾。
明代海南诗人王佐在其著述《琼台外纪》中收录的一个传闻,让后人认为赵鼎墓就在海南,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对于海南人和但凡到过海口五公祠的游客,赵鼎(1085—1147)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南宋中兴名臣,曾经两度出任宋高宗赵构的宰相,因受秦桧构陷而被流放吉阳(今三亚),3年后绝食而亡。
赵鼎身后,其葬身之所一直是个谜,《宋史》语焉不详,山西、浙江和广东等地的方志也说法不一,即使是在《大清一统志》里,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相互抵牾。
或许赵鼎就葬在琼州,又或许是海南人对赵鼎有格外的爱,历来将昌化江下游北岸的一座孤坟,当作赵鼎之墓。
昌化一孤冢
海南日报记者对“赵鼎墓”的关注已有10年。
2003年11月某日,记者到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旧县村采访时,听说村子北面300米处有一座孤坟,是南宋宰相赵鼎的坟茔,前去一看,只见一堆黄土之上,一片荒草萋萋,并无任何标识———连一座墓碑都没有。当时的昌江县志办主任周文奇副研究员告诉记者,赵鼎墓坐北朝南,原先是有墓碑的,但在“文革”中被毁,后来在旧县村西边的渡槽中发现一段残碑,长约120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中间为楷体阴刻的“赵太公之墓”,此后残碑也不知去向。
当时,记者报道了此事,引起了旧县村热心人士的关注。在该村外出人员关远禹等人的发动下,从2004年5月开始,他们自筹资金5000多元,收集和整理有关赵鼎的史料,准备重新为赵鼎墓立碑。
2005年清明节前,旧县村民为赵鼎立了3座碑,正中间的主碑上直书“宋朝宰相赵忠简公鼎之墓”,右侧是赵鼎的生平简介,左侧为落款时间。其他两座碑记分别立于主碑左右,碑文分别是昌化县令刘鼎和宋朝另一名被贬海南的抗金名臣胡铨悼念赵鼎时写的两首诗。
今年10月初,记者重访赵鼎墓,发现8年前村民所立的3座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墓的右前方,出现了一座大理石碑,正面的5个黑体金字“赵鼎衣冠墓”煞是显眼,立碑单位为昌江县博物馆,时间是在2012年12月25日;背面则是有关赵鼎衣冠墓的简介,字体为隶书。
魂断天涯路
昌化江边的赵鼎墓真是衣冠冢吗?让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墓主经历。
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宋代著名政治家,被誉为南宋首屈一指的“中兴贤相”。
赵鼎知人善任,政绩卓著,品行优秀,曾任右司谏侍御吏、参知政事。他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因反对议和与投降,赵鼎遭秦桧陷害,数遭贬谪,一年之间,一贬再贬,1145年被贬为吉阳军编管。
赵鼎与唐宋两代贬谪琼州的李德裕、李纲、李光和胡铨4位名臣,在清代被海南人民合称为“五公”。
赵鼎和胡铨都是因为反对秦桧专权卖国而被流放天涯。赵鼎来到海南后,仍在“谢恩表”中写道:“白骨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得知后,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赵鼎骨头之硬。
在吉阳3年间,赵鼎深居简出,门人故吏都不敢过问,只有广西帅守张宗元偶尔给他送些醪米。秦桧知道后,专门派人监视赵鼎的一言一行,要求吉阳军每月都要汇报赵鼎的生死情况,逼死赵鼎的野心昭然若揭。于是,赵鼎托人对儿子赵汾说:“秦桧势必要杀我,我死,你们就没有后患,不然,全家都要遭难了。”
据《宋史》记载:“(赵鼎)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髙宗祔庙,以鼎配享庙庭。擢用其孙十有二人。”
何处是真迹
如果《宋史》所记无误,赵鼎已经归葬内地,那么,昌化镇的孤冢自然就是赵鼎的衣冠墓无疑了。但据明代临高诗人王佐的《琼台外纪》(已亡佚,部分内容被正德《琼台志》辑录)记载,事情却又扑朔迷离起来。
王佐自称,弘治壬戌(1502年),他躲避战乱时,曾住在琼山人王国昌家里,夜里讲到赵鼎墓之事。王国昌说,早年他到昌化县庠寄学时。某天夜宿昌化赵村一户人家,屋后有位老叟正在焚香念经,听到王国昌的读书声,便出来问他从哪里来。说话间,老人不禁潸然泪下,王国昌问其原因,他答道:“我是河东解州闻喜县人,宋宰相赵鼎的裔孙,先祖因受秦桧逼迫,被贬崖州,死后不得归葬,子孙流落在这里。听到你们的读书声,想起我的祖先,不知不觉就落泪了。”老人还指着屋旁的山头说,其先祖就葬在那座山上,世人以为是交趾王的墓,其实并不是。众人听了,无不恻然。
第二天黎明,王国昌等人急着赶路,来不及去看老人说的那座墓。
王佐认为,宋朝南渡时,已尽失中原,赵鼎无法归葬是情理之中的事,老人的说法应该不假。
然而,《宋史》又明明记载,赵鼎已经“得旨归葬”,甚至与宋高宗一起受祭祀,并有12个孙子得到任用。只是未提赵鼎葬在何处。因此,《广东通志》也存疑:“宋丞相赵鼎墓。胡铨怀赵鼎诗云:一堆孤冢存琼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又赵村有老叟,自称宋宰相赵鼎孙,尝指屋傍山曰:此即祖坟。虽与宋史异,姑存之。”
对于赵鼎墓的所在,不同文献记载各异,让人有时无所适从。
如《明一统志》称:“赵鼎墓,在常山县(今属浙江衢州)北二十五里。鼎本解州闻喜人,宋南渡后寓居衢州,两相髙宗,为中兴名相,后贬吉阳军,卒归,葬于此。初,鼎丧过袁州(今属江西宜春),通判汪应辰为文祭之……”
又如《大清一统志》,一说“赵鼎墓在常山县东石门山,有石门书院,以祀鼎”,一说“赵鼎墓在昌化县东南,旧县治东,俗以为交趾王墓”,一书二说。
《山西通志》则称:“宋太傅丰国公谥忠简赵鼎墓,相传在埠底村。按,丰公卒吉阳,后迁葬衢州常山石门,子孙家焉。埠底故里或葬衣冠及祖墓也。”这一记述认为在山西的“赵鼎墓”可能是衣冠冢。
再看《浙江通志》:“宋丞相谥忠简赵鼎墓。明一统志:在县北定阳乡三十五里。”该志书还收录了赵鼎灵柩经过袁州时,通判汪应臣的祭文,以及明代正统九年(1444年)上任的衢州太守欧阳哲,重修赵鼎墓后撰写的碑文。
据欧阳哲自述,他于1445年初访赵鼎墓时,看到“翁仲、石兽俱仆在地,树木蒙翳,命从者翦除之,乃至其所,墓虽尚存而甎甓人尽取去矣”,伤感不已,便让通判朱善重修一番,以恢复其原貌。
从汪应臣的祭文和欧阳哲所描述的坟茔规制来判断,赵鼎墓的真迹当在浙江衢州。王佐的记录就当是民间传说,而昌江的赵鼎衣冠墓,也就当作是海南人对赵鼎的一个美好的念想吧。